供需端题材驱动与市场展望-天气变化下的花生期货 (供需端什么


基本面分析

需求端

  • 油料米、商品米需求淡季特征明显,现货价格承压。
  • 样本花生油厂开机率较低,周度压榨数量环比走弱。
  • 花生库存较高,终端企业补库需求不明显。

供应端

  • 新季花生增种面积扩,总体供应预期宽松。
  • 降雨、病虫害等供给侧题材有望升温,但整体影响有限。
  • 河南抗旱应急响应解除,但供需格局总体偏弱。

进口情况

  • 5月进口花生果、花生米、初榨花生油数量环比、同比走弱。
  • 苏丹、塞内加尔等花生出口国即将进入播种季节,供应能力有望恢复。
  • 边贸米价格走弱,受到了商品米和花生油需求下降的影响。

策略建议

基于以上基本面分析,我们认为短期内花生市场仍将偏弱运行。在策略上,我们仍坚持逢高沽空思路不变。

逢高沽空策略

  1. 2410附近空单可持有。
  2. PK10合约或在8700-8800附近获得较好支撑。
  3. 密切关注降雨、病虫害等供给侧题材,以及马达米报价情况。
  4. 谨慎乐观对待当前市场情况,及时止损,控制风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吃不起”的大姜、梨子,“卖不出”的花生、小麦,市场咋了?

农产品市场“冰火两重天”,有的让人“吃不起”,有的积压在农民手中“卖不出”,同样都是农产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呢?“起飞(吃不起)”的大姜、梨子要说最近这段时间,上涨最狠的农产品是什么,那一定有生姜和梨子的一席之地。 据报道,上周三昌邑水洗姜的主流价格一度在6.05元/斤,安丘黑埠子市场泥姜价格在3.85元/斤。 不少网友一度表示,生姜又有了让人“吃不起”的感觉,要知道最近两年大姜的市场价格一直不理想,大姜的市场价格一度跌至0.5元/斤,姜农一亩地要亏损5000元左右。 而今年大姜价格异军突起,一是因为受前两年大姜价格不理想,姜农亏损严重的影响,不少姜农改种其他蔬菜,导致大姜产量下滑。 二是因为今年下半年部分生姜产区遭遇不良天气影响,局部地区的生姜减产较为严重。 三是因为新冠疫情防控放开之后,阳性感染人数增多,在没有特效药物防治的情况下,人们只能“病急乱投医”,而生姜以其深入人心的驱寒功效成为了人们防控新冠的药物,市场热度大增,需求量大增,价格大涨。 近日,大姜的热度已经降了下来,目前山东昌邑水洗姜价格已经降至4.25元,安丘黑埠子市场泥姜主流价格在2.40元/斤,二者降幅分别达到了29.75%和37.66%。 促使大姜价格回落,主要有这么几个逻辑:1、农户挺价惜售,出货要价高,贸易商高价接受度有限。 2、市场货源得到补充,大姜热度下降,客商拿货力度减弱,供需关系发生转变。 3、疫情的影响仍在,餐饮消费仍旧低迷。 4、价格上涨后,生姜作为调味品,居民需求量减弱。 再过一段时间,市场就要迎来春节备货阶段,叠加姜农的惜售,预计生姜价格存在较大的上涨概率。 梨子的价格也是上涨明显。 虽然梨子相比其他水果有含水量高,甜度高的特点,但是其市场热度始终不如各种桔子类、苹果类、葡萄类等水果,价格也是一直不温不火,甚至还可以用低迷来形容,大家熟悉的砀山梨、皇冠梨产地价格不过0.5-0.8元。 但是今年,梨子的价格就像是坐上了火箭,一飞冲天,据了解,皇冠梨批发价从3.4元/斤已涨至5.75元一斤,水晶梨涨至4元一斤,雪花梨的价格从3.3元/斤涨到了4.75元一斤,鸭梨的价格从3.15元涨至4.35元一斤,各种梨的价格涨幅普遍都在30%以上,最高的皇冠梨更是上涨60%。 梨子价格的异军突起并不是因为产量下降,相反这几年梨子的产量一直处于高位,最近几年我国梨子产量一直都在1800万吨以上,市场并不缺,致使价格走高主要有这么三个逻辑:1、感染人数增加后,梨子润肺止咳的需求被放大。 2、价格上涨后,农户和贸易商有惜售情绪。 3、因为感染人数增加,交通运输受阻,使得产区的梨子无法及时运至销区。 不过后续,随着交通运输的恢复,康复人口的增多,梨子的市场需求将会减弱,其价格也会随之回落。 “落地(卖不出)”的花生、小麦同梨子和大姜火爆市场相反的就是卖不出去的花生和小麦。 花生市场表现低迷,目前吉林308通米主流价格在5.2元左右,辽宁地区308通米的价格在5.1-5.2左右,山东地区海花通米价格在5.1-5.2左右,相比今年花生刚上市的价格有明显的下降。 冬季,既是食用花生的消费旺季,又是油厂采购积极性较高的季节,那为什么今年花生却呈现“卖不出”的状态呢?食用需求方面,要知道花生食用消费占我国花生消费总量的40%左右,但是受疫情影响,感染人数众多,市场、超市客流量不高,终端消费疲软,致使花生库存消耗缓慢。 油厂方面,因为终端餐饮持续低迷,花生油走货不畅,油厂开机率偏低,花生需求量不大,且对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 面对低迷的价格,贸易商利润不高,消极怠工,中间商出货心态不一,部分停工歇业,油厂走货不畅,收购积极性不高,且临近收尾。 缺乏成交量的情况下,花生在花生油加工方向也维持清淡。 两大消费需求全线拉垮,花生“卖不出”,价格走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今年的小麦价格曾一度有突破1.7元的机会,不过现在国内小麦价格已经普遍降至1.61-1.625元的水平了,小麦价格不仅下降了,而且还呈现有价无市,卖不出的状态。 这一是因为今年的面粉走货不如往年,因前期小麦价格较高,导致市场面粉价格处于高位,高价叠加疫情对餐饮消费和集中消费需求的影响,面粉需求低迷。 前期面粉企业库存积压较大,部分面粉企业已经因为订单量少儿提前停工、停产。 还有一部分面粉企业完成了年度任务,也减缓了面粉的加工进度,将放假提上了日程。 二是因为进口小麦价格回落,进口量增加,抢占了国产小麦的市场。 截至2022年12月23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美软红冬小麦3月合约期价报收于774.5美分/蒲式耳,较上年同期跌幅为5%。 2022年11月国内小麦进口量为101万吨,同比增长35.4%。 1-11月累计进口888万吨,同比增加0.6%。 后续,随着停产企业的增多,小麦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萎缩,持粮主体库存小麦出售竞争加剧,小麦市场“有价无市”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花生现货市场特点和相关品种分析框架

一、国内花生供需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两个不同口径的年度平衡表——中国花生消费结构的迷思

市场上不同机构或渠道的花生供需统计数据,在获取口径上存在差异。 经过筛选和梳理,我们发现了美国农业部和油世界在数据上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美国农业部统计的花生数据是带壳的花生果,其引用了国内大部分统计数据,后经自己的测算预估得出;而油世界给出的数据是不带壳的花生仁。

期货手续费

2020/2021年度,美国农业部给出的中国花生产量为1750万吨,油世界是1200万吨,通过对花生出油率的推算(美国农业部为0.32,国内花生仁一般性出油率为0.45),我们得出美国农业部使用的脱壳率是0.7;在消费结构上,两个口径的数据同样存在分歧:美国农业部给出的压榨量是900多万吨,食用700多万吨,种用损耗100多万吨,油世界给出的压榨量400多万吨,其他消费700多万吨,对此我们可以认为,美国农业部对于压榨的概念与油世界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二)细分需求类型——对消费统计口径的理解

国内花生消费的形式包括花生油,花生粕(饲料原料)、生花生仁(可直接食用,也可油炸食用)、花生制休闲食品、花生酱(欧美早餐食品)、糖果原料、花生碎与花生切片、八宝粥原料、花生蛋白及其下游产品等,其中花生蛋白生产企业会产出冷榨花生油作为副产品,其在花生油的总消费量中占比很少,几乎可以忽略。

从产业链结构看,上游国内花生种植环节集中度较低,多数农户种植面积很小,在收获后留种与自留消费(由小型榨油坊压榨或直接食用)比例极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地区(如山东)留种与自留消费比可达50%。 此外很多品质较好的花生仁流通到农贸市场后被小型榨油坊压榨以花生油形式进行销售,如果以花生最终的消费形态进行区分,压榨成花生油的实际数量恐怕难以统计。

上述两个问题或许是造成两个口径压榨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参考我们在产业调研中了解的情况,油世界的压榨数据与国内规模级大型压榨企业的加工量基本一致;而国内官方统计机构和美国农业部引用的数据,压榨量中可能包含了对榨油坊压榨数量的估算。

(三)种植面积年度数据的波动

花生属于耐旱耐贫瘠作物,小农户花生一亩毛收益在小几百元左右,相较于一些蔬菜、水果的收益来讲,花生种植收益较低。 国内各省的花生种植情况各有不同,这导致各省种植面积增减趋势存在差异(如河南稳步增加、山东缓慢减少),但整体趋势性较强,不会出现显著的增减。

近年来花生种植面积在某些传统产区(如山东)缓慢下降,但河南等地区却在缓慢扩张。 其中有当地产业政策的引导,也有很大部分原因是许多花生种植在山地、沙土地,能种花生的土地不太好种其他优质的经济作物(如玉米),因为其在土壤、地形的种植适应性上有所不同,另外能与花生竞争的作物(如红薯),其种植收益也不算大。

花生种植区域内竞争作物不多,不存在像东北地区大豆、玉米以及水稻种植的此消彼长,也不存在美国传统中西部产区每年玉米、大豆的争地过程,因此近几年国内花生的收获面积波动逐渐趋弱,而供给端最大的变动近年来在于进口的变量,这一点在后面我们会继续展开。

(四)单产与产量年度数据的波动

近十几年全国花生平均单产的趋势比较平稳,基本上沿长期趋势线稳定增长。 从数据上看,2005年前单产波动较大,后来的数据更为平滑,尽管我们无法验证是统计口径的改变还是其他原因,但近十多年来种植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品种的改良是客观存在的。

虽然年对年的单产数据波动不大,但在花生期货上市后,生长期内对播种进度和长势的高频监显得尤为重要,而讨论年度数据的增减对跟踪和分析行情的价值相当较低。

(五)进口花生变量分析

1、进口花生在规模级压榨市场的供给占比

2020年由于国内花生价格较高且需求旺盛,进口花生仁、花生果的数量再次跳增。 一方面是在非洲进口花生免关税的优惠政策下,对国内进口贸易形成利好;另一方面非洲花生向国内出口时基本按国内销区的价格定价,国内价格高企对非洲本地供应商的出口形成正向刺激。

2020年度,中国进口花生仁+花生果折仁的数量在100万吨左右,其中绝大多数的流向都是规模级压榨厂,在400多万吨的压榨量中占比达到了1/4到1/3,对于国内花生压榨企业来讲,进口在供给上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郑商所花生期货的标的是油用花生,所以在分析市场时,进口因素是无法被忽略的。 此外国内花生毛油2020年进口量约20万吨,国内花生油的对外依存度(进口花生压榨+进口花生油)在1/3左右。

2、非洲花生产地基本情况

最近两年非洲是中国进口花生仁的主力,进口国主要为塞内加尔(西非)、苏丹(东非)和埃塞俄比亚(东非)。 上述三个国家几乎处于同一纬度,位于赤道线附近偏北的低纬度地区,因此花生的种植周期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

塞内加尔花生播种从6月初开始,饱果成熟及收获在11月以后,苏丹和埃塞与此类似。 从西非发船到中国大概是两个月的时间,因此花生仁进口的高峰从1、2月开始,3月达到高潮。

2020年国内花生进口与往年比出现爆发式增长,然而未来进口对于非洲来讲,继续增加出口到中国的花生空间已经很小,因为本国种植面积和可供出口的数量已经被压缩到极低比例,当地政府对花生的出口相对限制严格,出于保证国内花生库存的考虑(最起码保证留种量处于安全水平以上),外加当地种植面积受制于落后的农业管理技术,所以未来几年出口中国花生大幅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3、美国花生市场基本情况

国内未脱壳花生的进口绝大多数来自美国。 美国花生产地相对集中,基本在墨西哥湾北部,因此美国发往中国的货船基本从美湾出发,这与美国出口中国大豆的部分路线是一致的。 美国花生种植时间与中国类似,4月开始种植,9月开始收获一直持续到年底。

美国花生产量一年在200-300万左右,产量不大但波动较大,原因在于种植面积存在较大波动,而单产波动较小。 美国花生的出口比例和数量相对于其产量而言处于较高水平,最近两个市场年度的出口量均在70万吨以上,相反美国花生压榨量很小,只有30多万吨。 美国花生对中国的出口在20万吨左右,其出口量在未来几年或尚存少许增长空间,但受制于产量,增长空间也不会太大。

二、市场年度的周期性事件及对价格的影响机制

(一)传统大宗油籽的长势监测与单产预测方法(以CBOT大豆为例)

传统大宗油籽市场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其中有许多比较固定、成熟的研究方法。 以CBOT大豆为例,其长势监测与单产预测方法具有不错的借鉴意义。 在每一个市场年度开始前(元旦附近),我们会对下一个市场年度中,即将播种的作物种植面积进行预估。 在每个市场年度开始之前和作物关键生长期内,供给端最大的变量是面积和单产,因此在产量研究时我们会做一些面积预测模型;另外在播种开始后及整个作物的生长期内,所有对于长势以及天气数据的监测都是为了得到对远期单产的预估。

单产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及病虫害等外部因素。 在研究上,尤其对比较大的区域如某一国家或大的产区,对于某种作物单产的跟踪和研究,在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及客观程度上来讲,天气是最容易被高频监测的指标,而且单产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最大,因此我们要对降水、降水天数、积温、以及各种降水与气温距平数据进行跟踪监测,把握当前作物的长势,推测未来可能实现的单产水平,以及时修改远期的平衡表。 通过使用气象-单产模型、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实地调研来持续推断并验证长势,尤其在关键生长期内,比如花生开花下针、结荚期及收获时的饱满程度,卫星气象数据无法做到有效监测,因此实地调研必不可少。 另外发生超预期因素时,市场对单产的预期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面积、单产的变化导致远期产量预估数据的改变,最终改变年度平衡表的预期,从而影响远期合约的定价。

(二)花生的播种进度与关键生长期

我国油料花生的种植分布较为集中:第一大产地为河南,第二大是山东,还有一大部分种植来自辽宁。 河南和山东基本处于同一纬度,因此播种期基本相同。 河南、山东都有两个播种期,一般划分为春花生和夏花生。 春花生4月开始播种,播种时地表平均温度需连续5天大于等于15℃,花生才能够发芽生长,4月河南、山东许多地方达不到此条件,因此需要覆地膜;夏花生基本在5月后下完第一场雨播种,此时地表温度已达到足够水平,因此不需要覆地膜。 春花生播种时间比夏花生早一个多月,生长期内获得的积温要大于夏花生,因此春花生果荚饱满程度以及含油量平均水平比夏花生要大。

河南与山东春夏花生比例在不同地区稍有差异,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山东许多地区春夏花生的比例几乎各占50%,一些对花生品质要求高的产地其春花生种植比例要大于夏花生;河南夏花生比例高于山东地区,其夏花生基本在小麦收获后或即将收获时套种,土地利用率较高;辽宁纬度高于河南、山东,较低的气温令花生无法得到足够多的积温,因此辽宁产区花生只有一个播种期。

在对花生长势进行监测跟踪时,并不是每个时期都是关键的。 花生比较耐旱,全生育期降水量为300-500mm,整个生育期只有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是需水的关键时期。 饱果成熟期后,从国内花生单产数据来看,9月份花生对水分要求并不大,如果此时期出现较多降水(如2020年),反而造成花生理化指标下降甚至出现减产。

(三)国产花生与进口花生的供给时间

国产花生9月中下旬以后陆续上市,各地上市时间略有差异:一般河南上市时间早于山东,辽宁最晚。 油厂在春节前将完成较大比例的国产油料米收购,由于贸易商会囤积一部分花生米,因此春节前油厂不会完成全部收购。 大型贸易商或筛选厂的油料米库存极少保留到五月以后,而进口花生的供给高峰出现在二季度,因此春节后进口花生对价格影响较大,而春节前国产花生对价格影响较大,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四)开机率与花生仁库存周期

对于整个花生压榨行业来讲,月均产能利用率远低于其他油料压榨企业,压榨开机率高的月份集中在花生的收购期,每年五六月以后逐步进入淡季。 但2020年情况开始出现变化,进口花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导致传统的压榨淡季开机率高于往年水平,如果未来年份进口花生仍然保持与2020年相当的数量或小幅增加,花生压榨开机率可能会延续淡季不淡的局面。

花生压榨企业在生产与仓储上一般有两种策略:一是某些包装油品牌价值极高,销量比较大的企业,收购花生压榨成花生油的最大目的是满足其小包装油的销售,因此该类企业不会建特别大的花生仁库存,基本收到花生就会尽快压榨,然后以花生油的形式储存,花生粕则随行就市销售;而一些花生压榨企业贸易属性更重,为其他企业做OEM或将散油销往其他花生油罐装厂,在压榨利润好的时候会选择多压榨卖油,压榨利润不好时,若花生仁行情较好,则以销售花生为主,所以该类企业花生仁的库容可能比较大。 注意,这里说的库容指低温库,花生是非常不耐储的油籽,在气温高于15度时,花生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会快速升高,所以在每年5月以后,仓储条件不好的贸易商会被迫及时出货,油厂也会及时把花生压榨成花生油。

三、产业利润与相关品种价格对花生价格的影响

(一)花生、花生油、豆油的价格相关性

花生基本按花生油的价格定价,两者价格存在高度正相关,这里我们引入oilshare的概念,即(一单位油籽压榨成油脂的价格x出油率)/一单位油籽价格。 花生油的oilshare较高,其平均水平为70%,上限在80%左右,下限约50%,即使在下限水平也要高于豆油。 主要原因是花生的出油率很高,而花生粕价格相当较低,从oilshare角度来讲,油厂压榨花生基本是为了得到花生油。

花生油作为植物油,与国内市场最大宗的油脂豆油相比,若仅凭肉眼观察,两者价格看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实际测算起来相关性并没有很大,两者比价或价差并没有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区间,很多时候花生油与豆油的价格波动是不一致的,尤其是2020年年初到5月前,国内豆油受新冠等多方因素影响,价格出现一波急跌,几乎跌到19年6、7月低点附近,而此时花生油价格并没有下跌反而出现上涨,所以我们看到在年初花生油和豆油的比价出现大幅上涨,但最近随着豆油补涨,两者比价关系得到修复。

花生油和豆油相关性不大,个人理解,花生油在国内属于比较高端的植物油油脂,花生油单价目前已经处于高位,事实上花生油终端消费对于价格敏感性并不是特别高,花生油在消费上与其他大宗植物油油脂价格相关性也不强,所以花生油的消费者与其他植物油消费者相比,消费花生油具有更高的粘性,这导致花生油价格相对比较独立。

(二)花生粕与豆粕的价格相关性在花生行业的市场参与者中,既有传统油脂油料巨头,如鲁花益海中粮,在花生油压榨量上三家基本占据规模压榨企业产出的一半以上,像益海、中粮在其他油脂油料的交易和利用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的能力非常强,这会促使市场比较理性健康发展,而花生品种里也会有惯于炒作生鲜品种的投机力量,这会造成花生的期货价格又富有弹性,所以花生市场从行情来讲可能会十分精彩;此外花生实际供给弹性较大,其单产年度波动虽然不大,但种植期内天气和长势监测可能也会造成较多的价格波动,所以花生应该是个不太缺故事的品种。

6、个人希望产业内企业之间、产业与良性的投资公司之间多多交流,共同推动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作为卖方期货公司,在品种上市初期希望大家多组织市场培育和投资者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交易者了解花生期货。

农产品期货之天然的蛋白质补品大豆

捋青捣_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苏轼《浣溪沙》

种豆得豆

(中国大豆的栽培历史)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000年前三国时期的《七步诗》流传至今,可见大豆在中国的种植历史非常久远。 汉司马迁《史记》头一篇《五帝本纪》中记载: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 ”菽就是大豆。 学者认为,中国至今已有5000年的大豆种植史。 而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中国引入种植。 21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虽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种植大豆,但区域集中的特征很明显,主产区有两大片:一片是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另一片是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省。

自1996年开始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自产的大豆难以满足居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中国大豆进口量连年增长。 近几年,大豆每年进口量高达9000万—9500万吨,进口依赖度85%以上。 进口来源于世界主要三大主产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

一颗豆子的七十二变

(大豆的加工与消费)

作为食品,大豆是一种优质高含量的植物蛋白资源,其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的组成比例非常接近于肉类食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地位很高。 作为油脂油料作物,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饼粕的提供者。 每一吨大豆可以制出的粕油比为8∶2,即0.8吨豆粕和0.2吨豆油。 大豆压榨出的豆皮可以和豆粕混合,调节豆粕的蛋白量。 主要用于补充喂养家禽、猪、牛等的蛋白质,少部分用在工业原料及医药工业上。 用大豆制取的豆油,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是重要的植物油来源。

豆粕是动物饲料中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饲料,也是营养价值最高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大约85%的豆粕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 最近几年,豆粕也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 豆粕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能够充分满足鱼类对氨基酸的特殊需求,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豆油是另一种大豆的压榨产品。 在外观上,豆油具有一定的黏稠度,呈半透明液体状,其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品种不同而异,从淡黄色至深褐色,具有大豆香味。 豆油是世界上最常用的食用油之一。 烹饪用油是豆油最主要的用途。 世界上豆油用于烹饪的消费量约占豆油总消费量的70%,我国烹饪用豆油消费约占豆油消费量的78%,约占所有油类消费的35%。

豆油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 豆油可以用来制作多种食用油。 如凉拌油、煎炸油、起酥油、人造奶油等。 我国食品加工用油约占豆油总消费量的12%。 豆油的另一种用途是应用在工业及医药上。 豆油经过加工可制成甘油、油墨、合成树脂、涂料、润滑油等。 在医药方面,豆油有降低血液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病的功效,是制作亚油酸丸、益寿宁的中药原料。

大豆“三国志”

(全球大豆主产国与种植的季节性)

目前世界大豆三大主产国合计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美国约占34%,巴西约占33%,阿根廷约占15%;三大主产国以外的国家大豆产量约占18%。

大豆的种植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主产国有处于北半球的美国,也有处于南半球的巴西和阿根廷。 所在国家一般春季种植,秋季收割。 因此从全球来看,每年9—10月北半球会收割一季大豆,2—4月南半球会收割一季大豆。

大豆的生长期一般在4—5个月,种植生产过程分为种植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收获期。 以北半球的美国和中国为例,每年5—6月为种植期,6月底至8月初为开花期,8月初至9月末为灌浆期,10月至11月为收获期。 南美大豆种植由于纬度不同,因此巴西和阿根廷的种植期有一些差别。

条条航线到中国

(大豆的国际贸易流通)

大豆由三大主产国种植收获,运送至消费区形成大豆产业链的流通。 其中以大豆进出口贸易为主,豆粕/豆油进出口贸易为辅。

过去20年里,世界大豆出口量由4500万吨增长至万吨,增量万吨。 其中中国大豆进口量由1000万吨增长至9000万吨,增量8000万吨。 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增量在3000万吨左右。 中国的进口量接近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0%。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由主产国运送至中国的航运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美国西海岸发运可以穿越太平洋到达中国;美国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发运可以由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到达中国;巴西和阿根廷发运可以穿越印度洋到达中国。

巴西大豆出口量由1000万吨增长至8000万吨以上,是大豆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与之对比,美国大豆出口量由最初的2600万吨增长至目前5000万—6000万吨。 阿根廷大豆出口量在1000万吨左右,如果遇到减产年度,可能会降低至200万吨附近,如2017—2018年度。

阿根廷作为世界第三大主产国,正常年份大豆产量约5500万吨,大豆出口比例不如美国或巴西多,主要由于阿根廷大豆是在国内压榨,并以豆粕出口为主。 阿根廷是世界最大的豆粕出口国,每年豆粕出口量为30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豆粕出口量的45%。 豆粕的进口国家非常分散,最大进口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每年进口豆粕的量大约500万吨。

黑土地长出金豆子

(影响大豆的价格因素)

影响大豆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宏观方面受美元指数、原油价格、主要进出口国家汇率波动的影响;农业产业方面受大豆、玉米、小麦等相关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影响;大豆产业链方面有主产国之间种植面积竞争的影响、国内进口和国产大豆的压榨情况、豆粕豆油的供需、市场体系、国家收抛储、其他替代油脂油料供求等。

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收获期是每年的3—5月,而地处北半球的美国、中国的大豆收获期是9—10月,因此,每隔6个月,大豆都有集中供应。

导致减产的灾害天气对大豆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尤其以美国和巴西种植期出现的灾害天气影响最大,这是由于美国和巴西大豆产量都占世界大豆产量的30%以上。 在影响大豆产量的天气问题中,市场对高温少雨的干旱天气更为敏感,这是由于大豆属于喜水怕旱作物,多雨的年份一般容易造成大豆总体丰收,而干旱年份往往伴随价格大幅上涨。 其他种植期的问题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比如播种季节由于多雨导致播种延迟或局部地区无法播种,收割季节由于多雨导致大豆变质或无法收割,另外还有病虫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等。

巴西目前大豆产量已与美国持平,且已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因此在巴西大豆出口时期,巴西雷亚尔汇率的波动对国际大豆价格影响很大。 雷亚尔汇率大幅贬值对大豆价格存在利空的作用,大幅升值对大豆价格存在利多的作用。 大豆价格的波动是伴随所有影响因素作用而发生变化的。 有些年份雷亚尔汇率和大豆价格的波动存在一定的反向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大豆价格的变化是由雷亚尔汇率波动所产生的影响。 因为在那些时期,也同时存在其他方面的因素对价格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原油和能源等商品对大豆价格也存在影响。 能源价格的变动对大豆的种植、贸易物流费用、加工过程以至终端都会产生影响。 原油价格对大豆压榨产品——豆油又存在更深层次的影响——生物柴油,这是用植物油加工后作为燃料使用。

另外,美国管理基金的持仓变化对价格的推动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管理基金历史持仓最大在净多20万手附近,最少在净空10万手附近,对比美国大豆期货持仓量,其一般在70万—100万手。 由于管理基金持仓相对大豆期货合约持仓比例大,因此管理基金持仓大幅变动时,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会比较大。

世界各国为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定,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都会适时出台一些补贴或扶持政策。 国家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稳定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国内大豆压榨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进口大豆,这就使得国内的油粕价格受到国际进口大豆价格的影响。 在此大环境下,如果国内油粕价格出现异常,国家经常会通过收抛储大豆来平衡国内市场对于油粕的供需格局,以保护豆农和消费者的利益。 政策的变化对大豆价格的影响较大,并直接导致豆类产品在短期内剧烈波动。

流感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游产品饲料的需求上。 猪饲料的原料来源主要是玉米和豆粕,玉米占50%,豆粕占20%,尤其是豆粕富有多种氨基酸,对猪摄入营养很有好处,85%用于猪和家禽饲养。 实验表明,在无须额外加入动物性蛋白的情况下,仅豆粕中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猪的食谱。 只有其他粕类单位蛋白成本远低于豆粕时,人们才会考虑使用替代品。 如果出现猪瘟或者禽流感,下游需求出现下降,直接会影响豆粕的价格。

大豆定价看期货

(大豆期货合约)

1936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推出了大豆期货合约,对促进美国豆类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其历史不如玉米、小麦等谷物期货长,却成为CBOT交易史上最成功的品种之一。 美国在最近几十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产业格局使得美国的大豆期货价格在全世界发挥了基准价格作用,世界各国的大豆定价都要参考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 同时,全球也有多地相继上市了大豆期货。 如美国中美洲商品交易所(MCE)、匈牙利布达佩斯商品交易所、日本东京谷物交易所、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都曾推出过不同的豆类期货合约。

大连商品交易所于1993年推出大豆期货合约。 2002年3月,由于国家转基因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进口大豆暂时无法参与期货交割,为此,大商所对大豆合约进行拆分,把合约拆分为以食用品质非转基因大豆为标的物的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和以榨油品质大豆为标的物的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 换言之,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包含了转基因大豆,而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是不包括转基因大豆的。 尽管CBOT的大豆期货标的名称也是黄大豆2号,但其内容不一样,1号、2号及3号是指同一品种之间的质量等级差别。

大豆期货是中国商品期货品种中上市时间较早、累计成交量最大和交易最规范的品种之一,后来,大商所又推出豆粕期货和豆油期货,油脂“三兄弟”的联袂上市,不仅顺应了接轨全球期货市场的要求,也为国内豆类生产、加工和消费企业提供了风险规避的工具,极大地满足了这些企业的避险要求(见下表)。

表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2号

年年岁岁花相似

(豆粕消费的季节性)

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种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 作为一种高蛋白质,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且不易被替代。 此外,豆粕还是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及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

当豆粕价格过高的时候,饲料企业就开始减少饲料配方中的豆粕添加比例,增加杂粕的用量。 以猪配合料为例,一般蛋白豆粕的添加量为10%—30%,当豆粕价格偏高,杂粕替代就会增加,但棉粕中的游离棉酚和菜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含有的硫代葡萄糖甙、丹宁、植酸、芥子碱等抗营养因子都会降低饲料品质,所以杂粕替代量理论上只有5%—10%。 这就保证了每年豆粕的需求不会因为价格大幅升高而出现大幅下降。

过去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不断增长,到目前中国每年消费的大豆80%左右依靠进口供应。 因此大豆压榨厂产能多集中于沿海省份,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地区。 经过压榨生产的豆粕,将从沿海地区运送至内陆省份生产饲料,以满足全国各地的消费需求。

由于美国和巴西是中国大豆进口的最重要来源国,两个国家每隔6个月会有大豆收割供应给世界市场,因此中国大豆进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在巴西和美国大豆收割后大概两个月时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会较大,比如每年的5—8月大量进口巴西大豆,11月至次年1月大量进口美国大豆。 进口量较低的月份除出口国家供应原因,还有中国需求的季节性因素影响。

中国养殖产业需求每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春节之后的时间是饲料消费的淡季,因此豆粕的需求每年最低,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和工厂压榨量也相对较低。 伴随需求逐渐回升,工厂的压榨水平在之后的月份里不断升高。 春节之前的几个月是每年饲料消费的旺季。 压榨厂会根据每年的需求季节性特征安排规划生产,因此工厂的大豆压榨量会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最常用的食用植物油

(豆油的消费)

豆油取自大豆种子,与大豆豆粕一样,是大豆的压榨产品。

豆油在世界植物油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世界豆油产量和消费量均呈现上升态势。 豆油产量居世界植物油产量的第二位,约占28%。 在世界植物油贸易中,豆油贸易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8年世界豆油产量为5700万吨,仅次于棕榈油。 豆油贸易量占世界植物油总贸易量的15%,居各类植物油的第二位。

豆油在中国的地位更高,2018—2019年度,中国大豆油总供应占所有植物油总供应的45%。 在中国,豆油是每年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商品,而且豆油的供应有95%是在国内压榨生产的,进口供应仅占5%左右。

豆油的生产全部由大豆压榨而成,因此世界大豆主产国即是豆油主要供应源头。 中国2000—2010年每年进口豆油200万—250万吨。 近几年随着大豆进口量逐渐增加,中国压榨生产的豆油不断增多,无须继续大量进口豆油满足消费,因此豆油进口量近几年在60万—80万吨。

国际能源价格对植物油价格存在很大影响。 生物柴油是指植物油与甲醇或乙醇经酯转化而形成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可作为燃料使用。 近20年,生物柴油对豆油的消耗量可以说从无到有并且不断扩大,目前工业消耗量占豆油总产量近20%,棕榈油炼化生物柴油的比例甚至高达27%。 一旦原油价格上涨,生物柴油产量很容易迅速提高。 因此,豆油具有生物能源炒作属性。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及豆油期货合约

大连商品交易所于2000年推出了豆粕期货合约,并于2006年推出了豆油期货合约(见下表)。 至此大豆压榨环节原料和产品的期货合约得到完善,满足了加工和消费企业的避险需求。 2017年3月31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又推出豆粕期货期权合约。 豆粕期货期权的推出,不仅顺应了接轨全球期货市场的要求,而且为国内豆类生产、加工和消费企业提供了风险规避的工具。

表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货及豆油期货合约

通过高手期货预约期货开户,商品期货只收期货交易所手续费+1分钱,期货保证金可以调低到交易所保证金。微信:13739089115

最新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