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期货开户网,专注于低手续费、低保证金的期货开户预约服务,优惠近70%!
期货开户

下游需求恢复提振玉米盘面-预计仍有冲击新高可能

2025-02-25 11:05整理发布:未知

行情数据

合约 开盘价 当前价 涨跌幅 最高价 最低价 昨日结算价
主力合约 2274.00 2293 0.84% 2298.00 2271.00 2274.00

市场分析

需求端

  • 下游饲企需求淡季,多随用随u003e
  • 美玉米仍处高位支撑进口玉米成本。
  • 近期基层玉米上量增加。
  • 进口玉米大幅减少。

策略建议

正信期货 短期高位回落,观望为主。 中长期预计玉米盘面仍有冲击新高可能。 西南期货 短期供应压力渐大,上方压力增加。 技术面短期有破位下行趋势,建议观望。

产业链要闻

  • 截至2月20日,全国农户售粮进度65%,较去年同期快7%。
  • 生意社玉米产业链指数为92.01,与昨日持平,较周期内最高点下降32.08%。

结论

玉米期货行情仍呈波动格局。需求端虽然偏弱,但供给端的利多因素仍在支撑玉米价格。中期来看,随着进口玉米减少和下游需求恢复,玉米盘面仍有上行空间。但短期内供应压力仍存,谨慎追涨。

进口大麦能替代玉米吗

玉米替代品都有哪些?其进口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影响有多大?

通过分析来看,2018年进口替代品总量较2017年将会出现下滑,下滑原因主要是进口替代品成本走高,国内玉米价格优势凸显。 2018年饲料企业恢复及深加工投产增加,玉米需求量增加,进口替代品的减少,无疑会增加国内玉米需求的空间。

近几年替代品进口情况

受国内外价差的影响,近几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逐年增加。 玉米及替代品进口的大量进口,挤占了国内玉米消费市场,增加了玉米去库存压力。

这里所说的替代品主要包括高粱、大麦、小麦、木薯、DDGs(酒糟)。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我国进口玉米、高粱、大麦、小麦、DDGS等进口替代品数量总计2145万吨,较2016年增加40万吨。 其中,大麦进口高速增加,弥补了DDGs进口的减少。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玉米及其替代品2017年进口情况如上表所示,高粱进口量同比下降24%,大麦进口大都增加78%,玉米进口同比下降11.64%。 虽然玉米进口量下降,但并没有如预期乐观,特别是年底国内玉米价格不断上涨,12月玉米进口量环比激增。 若内外价差持续扩大,未来进口的压力仍很大。

玉米替代品进口年度统计

时间

玉米进口

高粱进口

大麦进口

小麦

ddgs进口

玉米期货行情

合计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玉米进口受国际价格波动影响明显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玉米进口总量吨,较2016年下降10.78%。 随着国内玉米供给侧改革的进行,国内玉米库存得到有效消耗。 但是,从2017年下半年起,由于国内玉米价格走高,国内外价差持续拉大,吸引中国采购商再次从海外寻购廉价玉米。 从玉米进口量及平均单价对比图中也可以发现,平均单价较低的月份玉米进口量也较多,且单价在200-250美元/吨的时候,进口优势比较明显。

全球市场,美国农业部1月供需报告利空。 全球玉米库存为2.066亿吨,环比上调250万吨,高于预期,主要因巴西和巴基斯坦库存增加。 美玉米亩产(创纪录176.6蒲/英亩)、产量(146.04亿蒲)、食用/种用/工业用量上调1000万蒲,饲用/调整用量下调2500万至55.5亿蒲,整体供应增加而需求下滑,美玉米年终库存上调4000万蒲,达到24.77亿蒲。

展望2018年玉米进口,预计阶段性进口量会激增,但年度进口量依旧维持小幅下跌。 一方面,美玉米价格迎来底部,全球玉米期末库存将连续第二年下滑,预计为1.68亿吨,同比减少18%。

2018/19年度全球玉米供需将处于微妙的平衡,任何主要出口国的产量出现重大问题,都可能引发玉米价格飙升。 过去四年里玉米价格大幅下跌之所以没有导致玉米产量也快速下降,除了天气持续良好之外,生产成本快速下降也是一个原因。 同时,预计美国乙醇出口增长,需求强劲将提振玉米价格。 美元汇率走软也带来支撑。

2018年国内玉米临储拍卖数量预计增加,加上2017年种植利润优势,预计2018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面临较大恢复。 因此,2018年国内玉米价格上涨趋势将放缓,阶段性价格走势是常态;而国际玉米价格企稳走高,进口玉米数量继续下降。

大麦、高粱成本支撑进口价格难以下滑

据了解,2013年之前国内大麦、高粱进口数量稳定,维持几十万吨水平;2013年之后,大麦、高粱的优势被饲料企业接受,进口量一路飙升,到2015年达到极值。

2016年,我国为了调控市场,加强了谷物监管力度,政策风险加大,迫使一些中小型进口商撤离港口,2016年大麦进口量大幅下滑;2017年由于澳大利亚大麦价格有优势,进口商再次加大力度采购澳麦,2017年大麦进口量再度增长。 2017年1-12月共进口大麦.162吨,较2016年增幅77.09%,进口量逼近2015年的历年高位。

高粱方面,由于进口价格抬升明显,进口优势弱于大麦,进口量呈下滑趋势,2017年1-12月共进口高粱.597吨,较2016年下降23.93%。

据市场消息,2017/18年全球大麦产量将大幅降低,预计大麦进口价格进一步走高,高粱受成本支撑预计价格亦难以下滑,进口量维护弱势。 从进口大麦、高粱价格及供应量缩减的情况来看,对国内玉米市场有一定支撑。

DDDS进口量一路下滑

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7年1-12月份中国进口DDGS数量为390,790吨,较2016年下降87%。 主要原因是,自2017年1月12日起,我国对美国DDGS实施反倾销与反补贴终裁,即反倾销税率为42.2%-53.7%不等,反补贴税率为11.2%-12%不等。 虽然2017年12月20日恢复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成本直降9.60%左右,但受刚性需求支撑,其他国家采购量不断增加,导致进口DDGS外盘价格不断走高,使得当前成本未降反增。 贸易商面对倒挂行情,继续保持观望。

国产DDGS受玉米去库存、燃料乙醇产能增加等政策影响,DDGS年度供应量增长较为明显,与进口DDGS相比价格优势突出,市场对国产DDGS采购比较积极。

就2018年来看,酒精企业新增产能继续投产,DDGS货源供应充足,玉米产量增加或令DDGS价格优势持续。

玉米去库存情况

2017年玉米去库存进展顺利,全年政策性玉米拍卖总成交量超5700万吨,大幅超过市场预估。 17/18年度全国玉米产量继续下降,供应缺口的预期被放大,市场仿佛又疯狂。 面对供需失衡的局面,市场吹起抢粮“风”。 下游需求被提前释放,使得玉米价格迅速从1650元/吨拉涨至1850元/吨。 而中储粮拍卖提前到来,让疯狂的市场熄了火。

从1月9日山西轮换玉米开拍以来,中储粮投放玉米30余万吨,共成交20万吨。 从各地区的成交情况来看,第一批次投放的成交数据明显更好,后续成交量逐渐下降,竞拍热情逐渐降温,溢价情况也由强趋弱。 山西、内蒙古、北京及吉林等地各库点起拍价格均比去年整体高出100-120元/吨。

目前吉林市场上二等自然干玉米价格1730-1750元/吨,而中储粮吉林地区轮换玉米的拍卖底价是1700元/吨(不考虑溢价的情况),加上30元/吨的出库费,出库成本1730元/吨,基本跟市场价格持平。 可以认为,东北的这波拍卖有可能是解决局部地区缺粮的状况。

现在玉米价格多少钱一斤?2022年10月国庆前后玉米最新行情预测

进入到9月末期,黑龙江、山东、河北等地的新季玉米都已开始陆续上市了,从全国盘面来看,各地新季玉米报价普遍呈现高开的态势,涨幅在40-100元/吨左右。 而马上又要迎来国庆假期了,受节日备货需求的提振,不少人对后续玉米价格看涨情绪较浓,而且目前天气也是越来越凉快了,企业开工率也正在逐步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玉米收购价格上行。 那么现在玉米价格多少钱一斤?下面一起来了解下2022年10月国庆前后玉米最新行情预测。 现在玉米价格多少钱一斤?黑龙江: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干玉米1.25元/斤;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干玉米1.29元/斤;黑龙江绥化市肇东市干玉米1.5元/斤;黑龙江黑河市孙吴县干玉米1.24元/斤等。 吉林省:吉林长春市九台区干玉米1.41元/斤;吉林松原市长岭县干玉米1.35元/斤等。 辽宁省: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干玉米1.34元/斤;辽宁盘锦市大洼区干玉米1.2元/斤等。 内蒙古: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干玉米1.1元/斤;内蒙古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干玉米1.48元/斤;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1.4元/斤;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干玉米1.4元/斤等。 山东省:山东济南市商河县干玉米1.08元/斤;山东枣庄市山亭区干玉米1.39元/斤;山东临沂市沂水县干玉米1.5元/斤;山东滨州市邹平市干玉米1.55元/斤;山东威海市乳山市干玉米1.2元/斤等。 河北省: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干玉米1.58元/斤;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干玉米1.1元/斤等。 河南省: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干玉米1.75元/斤;河南开封市杞县干玉米1.5元/斤;河南许昌市鄢陵县干玉米1.29元/斤;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干玉米1.39元/斤;河南周口市商水县干玉米1.38元/斤等。 安徽省:安徽蚌埠市禹会区干玉米1.35元/斤;安徽阜阳市临泉县干玉米1.05元/斤;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干玉米1.34元/斤等。 湖北省: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干玉米1.34元/斤;湖北荆门市钟祥市干玉米1.38元/斤;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干玉米1.54元/斤;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干玉米1.41元/斤等。 备注:以上玉米报价均来自惠农网产地行情批发报价(非市场零售价格),仅供参考。 实际报价请以当地最新数据为准。 近期各地玉米大面积上涨是什么原因?1、原料上涨近期豆粕价格持续走高,同时麸皮价格也一直保持着坚挺趋强的态势,相比于8月涨幅维持在0.05-0.08元/斤左右。 因此玉米价格也势必会随着这些原料价格的上涨而上涨。 2、上量偏少目前新季玉米上量偏少,东北、华北地区只有只有少量上市,大批量的上市预计得等到国庆后了。 而国庆前玉米需求又在不断拉升,此时上市量又跟不上,造成了近期玉米行情偏强运行。 3、需求高涨临近月底,企业库存持续消耗,需求端补库意愿增强。 同时国庆将至,下游备货积极性有所提升,收购价格表现的较为坚挺,再加上贸易商对于后续看涨情绪较浓,挺价惜售操作不断,从而造成了玉米价格继续向好发展。 4、政策兜底近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2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全力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各项工作,而这也相当于给持粮主体吃一颗“定心丸”。 在这一政策的兜底之下,玉米很难出现大幅下跌的局面。 2022年10月国庆前后玉米最新行情预测近日,恰逢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喜庆氛围,各地正在抢抓晴好天气,收获新粮,丰收的景象也让人分外欣慰和振奋。 但对于粮农朋友而言,更为想要直观了解的还是粮价的行情走势情况,尤其是新季玉米等。 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短期内玉米大概率会保持继续上涨的态势。 因为国庆假期马上就要来了,需求端有所提升是肯定的,而且秋季天气逐渐转凉后,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逐渐恢复,而且玉米饲用端的消耗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当前新陈玉米并轨初期,国庆前的玉米价格预计偏强运行。 但在国庆过后,则要警惕玉米短期内的下行风险,首先是因为新季玉米要批量上市了,同时节日后需求也下降了,因此不排除有震荡的阶段性回落可能;其次生猪季节性消费旺季临近,但受到养殖成本的上涨,利润缩水造成生猪养殖规模下降,因此对于玉米饲用的需求也有所下降;最后9-10月秋台风数量不断增多,“梅花”、“塔拉斯”、“奥鹿”纷纷接踵而至,或对部分产区的优质玉米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由于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俄乌冲突的严峻局势,以及在全球农产品价格供给紧张(化肥、原料等)的大背景下,玉米价格长期看好的趋势仍旧不变。 综上所述,在新季玉米还未批量上市之前,玉米价格预计将震荡偏强运行。 而国庆之后,玉米价格能否继续坚挺上行还是未知数,具体还得看上量情况以及市场的供需情况等,多多收藏即可,但整体行情可期。 至于种植户朋友们,当下的首要目标还是要做好秋收的工作,等当地上量集中时再适当考虑收购建仓,而且还应及时抢晴晾晒、降水,避免台风天来临后,降雨频繁,导致湿粮增多,影响销售价格。 最后,对于以上玉米价格行情,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突袭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

200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可谓诡谲多变。 上半年,不断下调的GDP预期增速似乎预示着“大萧条”即将重现;下半年,节节攀高的PMI指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经济复苏的丝丝暖意。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玉米市场也从2008年末的低迷中振奋起来,实现了一次“凤凰涅槃”。 今年,各地玉米现货价格涨幅不一,但从能够综合反映玉米市场基本走势的DCE(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指数上看。 年初至今,玉米指数从1566元/吨的低谷一路攀升,一度超越1804元/吨的年内高点,涨幅高达238元/吨,涨势比较强劲。 纵观2009年玉米市场,我们可将其走势分成5个阶段进行剖析。 图1 DCE玉米指数的阶梯式上涨 第一阶段:政策利好支撑玉米上冲(年初-3月20日) 在金融危机加剧、产量创下新高以及下游需求不旺的多重打压下,玉米指数于2008年12月5日创下了1452元/吨的近两年最低位。 彼时,国家果断于12月24日推出了第三批临储收购计划,收购量高达2000万吨。 在政府托市收购的利好推动下,玉米价格开始触底回升。 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家于2月19日再次亮出“大手笔”,启动总量为1000万吨的第四批玉米临储收购。 至此,从2008年末到2009年2月,国家共推出四批临储收购计划,总量高达4000万吨。 此次收购面向的是东北四省区,而这4个地区2008年的玉米总产量为6000万吨左右,即政府掌控了这些主产区市场上近70%的玉米。 于是主产区的玉米价格迅速攀升,进而带动华北地区和广东等地玉米价格不断上扬。 进入3月份之后,随着收购进度的推进和市场粮源的减少,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加速,达到了阶段性高点。 同期,DCE玉米指数也在3月末创下了1712元/吨的峰值。 第二阶段:需求不旺致使行情回落(3月21日-8月12日) 2009年4月初,世界银行发布经济报告,认为全球GDP将结束长达8年的强劲增长,预计今年会收缩1.7%。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3月份经济数据,其中CPI、M1、财政收入、发电量、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和进出口总额等10个指标均出现较大回落。 国内外经济乌云密布,前景不甚乐观。 在危机笼罩之下,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等举步维艰,而前期的临储收购已经接近尾声,玉米的需求出现较大萎缩。 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一方面,玉米价格因前期的临储收购而出现较大上涨,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酒精等终端产品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 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对于饲料企业来说,甲型H1N1流感从美洲爆发,迅速蔓延到我国,造成国内消费者出现“猪肉恐慌”,进而引发生猪价格由2月初的13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初的9.7元/公斤,跌幅超过25%。 尽管随后世界卫生组织申明,甲型H1N1流感与猪并未存在必然联系,但在7月份之前,生猪价格一直低于10元,猪粮比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 这就导致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较低,饲料企业经营颇为困难,饲料用玉米的需求量回升缓慢。 此间,国务院曾于4月22日召开会议,提出“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 随后国家又决定从6月1日开始将玉米淀粉和酒精出口退税率上调至5%,取消玉米出口的暂定关税,意图提振玉米市场。 无奈全球玉米消费依旧疲软,国内玉米价格不但没有创出新高,反而进入了漫长的下跌通道。 第三阶段:干旱天气催生疯狂行情(8月13日-8月31日) 从8月13日到8月末,短短十几天时间,DCE玉米指数上涨近100元/吨。 同期,广东蛇口等港口玉米价格飙升,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 究根结底,正是玉米主产区的干旱天气,催生了这波涨势迅猛的行情。 起于8月初的这波旱情,波及了东三省和内蒙古等玉米和大豆主产区。 严重的干旱,导致许多玉米主产地,特别是辽宁阜新、朝阳、辽阳和锦州等地出现了玉米绝收现象。 从当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以及USDA的定期报告中可知,市场普遍预计2009年玉米产量将会大幅下滑。 此间,用电量和PMI等经济指标预示国内经济开始触底回升,一些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开始恢复运营。 在需求量增加和新作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开始加快玉米收购进度,助推现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 同期玉米临储拍卖也得到市场积极的响应。 与此同时,各路资金借机入场炒作玉米期货,仅13日当天,玉米指数成交量便从前日的7万多手剧增到92万手。 旱情点火,资金扇风,二者共同铸造了8月份的这次大涨。 第四阶段:理性回归行情波澜不惊(9月1日-11月9日) 疯狂过后,便要重归现实。 在经历了十几天的狂飙之后,旱情的推动力逐步衰竭,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玉米的基本面情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玉米总产量从1.16亿吨开始,逐年增多。 2008年玉米总产量一举超过1.65亿吨,而总消费量为1.52亿吨,库存消费比高达34.93%(四连增)。 可见,我国玉米供给面并不紧张。 虽然2009年8月份主产区遭受了干旱的袭击,但本年度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故总产量仍可维持在1.55亿吨左右。 加上去年5309万吨的期末库存量,国内供给面仍较宽裕。 面对这种现实,各路资金纷纷从前期的疯狂博弈中脱身而出,DCE玉米指数的成交量也从前期的100万手剧减到10万手左右。 此间,因上海、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逐步恢复开机,需求量较第一、二季度有所增加。 为此,继7月21日启动临储玉米拍卖之后,国家于9月15日开始实施玉米跨省移库拍卖计划,以缓解南方各大主销区的燃眉之急。 10月份之前,因旱情对市场的影响仍存,且新作尚未上市,各个企业大多寄希望于国家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 此间,玉米交易的成交率和成交均价都比较高。 进入10月份之后,“双节”的需求热潮退去,东北和华北等地的玉米新作开始上市,市场普遍认为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的价格过高,于是,玉米的成交情况也节节下滑。 表1 10月份前后的玉米成交情况对比 第五阶段:冰雪灾害促使玉米冲高(11月10日-至今) 从11月初开始,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普降大雪。 然而,过犹不及。 因为降雪量过大,原本有利于缓解北方先前旱情的“瑞雪”,却演变成了“百年一遇”的雪灾。 期间,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情况。 在8.67万亿的新增信贷和众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GDP增速回升到8.9%的高位,而CPI增速为-0.5%,转负为正指日可待。 经济的回暖和年关的来临,催发了玉米的消费热潮。 然而,暴雪的突袭,致使玉米等农产品的流通出现停滞。 南北地区玉米市场出现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态。 这边厢,主产区因外运困难,玉米出现积压,那边厢主销区因供给短缺,港口库存骤降。 同时,USDA报告称,截至11月15日当周,美国玉米收割率仅为54%(去年同期为77%,五年均值为89%);而我国CPI的即将转正和近30%的M2增速,助推通胀预期愈演愈烈。 最终,在美国玉米收割延迟和我国通胀预期的推波助澜下,“百年一遇”的雪灾掀起了玉米价格的又一波上涨狂潮。 从现货市场上看,广东等主销区的玉米价格攀升较快。 11月初,蛇口港东北产一等玉米售价在1880—1890元/吨左右,不到一个月,同类玉米价格便上涨近100元,一度突破2000元/吨的高位。 广西和四川等地的玉米行情与此也颇为相似。 从国储交易上看,不论是临储玉米交易,还是跨省移库玉米交易,其成交均价和成交率都有很大提升。 以华南粮食交易中心为例,国家分别在11月24日和12月1日通过其平台进行的跨省移库交易中,玉米的成交价格均有所上升,且成交率均达到100%! 从期货市场上看,自11月10日起,DCE玉米指数成交量突然放大到一个月来新高,持仓量也逐步攀升,稳定在30万手左右。 截止12月3日,玉米指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1750元/吨迅速上涨到1804元/吨。 之后,随着雪灾的逐步退去,粮食流通渠道开始恢复。 北方玉米得以快速运输到南方各地。 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攻势头才有所减弱。 纵览2009年的玉米市场,有利于我们看清不同时期主宰玉米价格沉浮的关键因素,进而有助于我们布局2010年。 展望来年的中国玉米市场,我们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仍然是玉米市场的主导力量。 2009年玉米收储政策尘埃落定。 我们分析发改委等部门先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09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可知此次收储政策有两大亮点:一是收储主体多元化。 即允许中粮和华粮等加工企业与中储粮一起参与收购,并给予50-100元/吨的补贴;二是鼓励主销区企业到东北采购玉米,并给予70元/吨的补贴。 为了稳定国内玉米市场和提高加工企业开工率,2010年国家或许将继续实施这些政策。 不过,由于收购价格和补贴力度等细则都由政府决定,政府掌控玉米市场话语权的主基调不会改变。 第二,内外盘联动性不断增强。 将DCE玉米指数与CBOT玉米指数相叠加,我们发现,除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外,国内外玉米价格的走势呈现出亦步亦趋的态势。 这或许为我们观察国内玉米价格走势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第三,主销区库存过少的弊端仍会出现。 我国主销区与主产区相隔较远,一旦流通出现阻塞,主产区的“远水”便解不了主销区的“近渴”。 特别是在冰雪灾害期间,主销区玉米价格往往因供给短缺而出现暴涨,继而带动整个玉米市场价格大涨。 造成企业采购成本陡增,农民惜售情绪增强,不利于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来年若能适当增加主销区的玉米储备规模,这种现象或许会大幅减少。 第四,期货价格的指导性逐步增强。 近两年,期货市场发展迅猛。 众多玉米现货企业开始关注或者参与期货交易。 使得DCE玉米指数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其走势也成为了市场的主要“方向标”。 第五,玉米价格的季节性上涨越发明显。 每年8月-9月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又是主产区干旱等灾害频发的阶段。 分析近5年的玉米价格走势,我们发现,投机资金往往借机大肆炒作,引发一波上涨行情。 2010年8月到9月若旱情重现,则玉米价格仍可能出现类似大涨。 影响2010年玉米市场走势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恢复情况、产量与进出口政策、USDA的定期报告、CFTC的基金净多单、原油价格的升降、玉米主产区的天气情况以及政府的临储拍卖等。 但总体上看,包括玉米在内的商品市场走势和经济状况是相依相随的。 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经济急剧下滑,玉米价格连连下跌;2009年,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玉米市场也从阴霾中走向晴朗。 诚然,站在现在回顾过去,一览无遗,而站在现在眺望未来,扑朔迷离。 不过,在经济前景逐步好转的2010年,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强和美元萎靡的持续,无疑给玉米价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高手期货网预约开户,商品期货、金融期货、期权品种均可享手续费优惠70%,我们有专人一对一指导开户服务!

五矿期货

A类期货公司

深圳

平台档案 开户

上海东亚

B类期货公司

上海

平台档案 开户

中衍期货

B类期货公司

北京市

平台档案 开户

高手期货网专注于低手续费、低保证金的正规期货开户服务,手续费优惠70%。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咨询时间:9:00—23:00)
开户热线/微信:13739089115
  • 微信开户

  • QQ开户